(一)个人简介
于敬韬,副教授,博士,德语教师。
邮箱:cheryu99@126.com
(二)教育背景
2006.9-2009.12,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,博士研究生,2010年3月获得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;
1993.9-1995.7,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,硕士研究生,1998年3月获得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;
2001.10-2003.7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,金融学专业,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学员;
2014年1月取得金融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。
进修经历:
2005.10-2007.9,德国耶拿大学,跨文化经济交际专业,正式注册留学,2009年9月通过德国耶拿大学跨文化经济交际专业的硕士毕业考试;
2014.3-2014.8,德国耶拿大学,跨文化经济交际专业,访问学者。
(三)工作经历
1993.7-1995.9,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科员;
1998.4至今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德学院、金沙js6038德语教师。
(四)主要讲授课程
经济德语(一)、(二); 跨文化交流(德);语言学基础知识(德);视听说(德)(三)、(四);
德语语言学(研);中德经贸文化合作的基础与潜能研究(博);基础德语(三)、(四)等。
(五)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及成果
项目 |
署名 |
项目号 |
时间 |
语义学基础 |
署名3 |
教务处常课建(2005)第011号 |
2005.5-2006.5 |
德语教学资源库和视频网点播网站建设 |
署名2 |
教务处X10508 |
2010.6-2011.12 |
老庄与尼采 |
署名3 |
教务处X10104 |
2010.6-2012.6 |
德语语言学 |
署名1 |
2019年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X19003 |
2019.5- |
(六)科研成果
1.代表性专著
《内聚力发展与跨文化协同——(中德)跨文化团队研究》,唯一作者,北京: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,2010年10月。
2.代表性学术论文
序号 |
论文 |
1 |
Reziprozitätsdynamiken in (chinesisch-deutschen) interkulturellen Teamprozessen (中德跨文化团队过程中的交互性活力),唯一作者,载: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,德国,2018年10月 |
2 |
Heterogenität und Synergie in (chinesisch-deutschen) interkulturellen Teams(中德跨文化团队的内部多样性与协同性),载:Publikationen der internationalen Vereinigung für Germanisten (IVG): Akten des XIII.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 Shanghai,德国,2017年3月 |
3 |
Kommunikation über die Kommunikation vo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Mitarbeitern interkultureller Teams-Eine qualitative empirische Untersuchung(关于中德跨文化团队员工交际风格的质性实证研究),唯一作者,载:Deutsche Sprachwissenschaft international,德国,2016年2月 |
4 |
Zur Analyse der Leitfadeninterviews unter einem linguistischen Aspekt(如何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参照提纲的访谈),唯一作者, 载:《跨语言、跨文化、款学科:日耳曼学的边界扩展》(论文集),德语论文,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5年8月 |
5 |
Cultural Fa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Culture(基于中德文化差异的组织忠诚度之文化要素研究),唯一作者, 载:Proceedinngs Cross-Cultural Business Conference 2014,英语论文,德国Shaker出版社,2014年5月 |
6 |
组织忠诚度中的文化因素——基于中德文化差异的分析,唯一作者,载:《德国研究》(CSSCI)),2013年9月 |
7 |
Einstellungen von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Mitarbeitern in Bezug auf „Reziprozität“ im Kontrast(中德员工“交互性”理念比较研究),唯一作者,载:Chinesisch-deutsche Kulturbeziehungen,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,2013年2月 |
8 |
Vertrauen in interkulturelle Teams(跨文化团队的信任问题研究),唯一作者,载:AKTEN DES XII. INTERNATIONALEN GEERMANISTENKONGRESSES WARSCHAU 2010: Vielheit und Einheit der Germanistik weltweit. Band 11,德国Peter Lang出版社,2013年1月 |
9 |
“对跨文化团队中信任问题的质性实证研究”,唯一作者,载:《国际商务—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》(CSSCI),2011年5月(该刊当时是CSSCI扩展版,之前与之后2012年至今一直是CSSCI) |
10 |
Relevante Faktoren in interkulturellen Gruppenprozessen und ihre wechselseitigen Auswirkungen (论跨文化群体过程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),载:Deutsch-Chinesisches Forum interkultureller Bildung,Band 2《中德跨文化教育论坛》第二卷(论文集),德国iudicium出版社,2011年3月 |
11 |
“德国东方学家格林韦德尔评介”、唯一作者,载:《德意志文化研究》,2011年8月 |
12 |
“世界知名的德国汉学家奥托·福兰阁”、唯一作者,载:《德意志文化研究》,2010年10月 |
13 |
“语言的同一性、价值及外语的第三空间意义”,唯一作者、载:《高校外语专业青年教师论文选》(论文集),2009年2月 |
14 |
Stereotypisierung im interkulturellen Kontext(跨文化背景下定型观念的成因分析,唯一作者,载:Interculture Journal,德国,2006年9月 |
15 |
“德国全能银行体系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启示”,唯一作者,载:《山东经济战略研究》(一般期刊),2003年6月 |
16 |
“德国著名的汉学家阿尔弗雷德·佛尔克”、唯一作者,载:《德意志文化研究》,2012年5月 |
3.译著、编著
(1)《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》(译著),第二译者,东方出版社,2012年2月;
(2)《企业管理学》(译著),第二译者,中信出版社,2004年10月;
(3)《企业管理学练习册》(译著),第二译者,中信出版社,2004年11月;
(4)《西门子传—从手工作坊到跨国企业》(译著),第二译者,华夏出版社,2000年10月;
(5)《中德语言学交流史稿》(编著),第三作者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2年10月;
(6)《文化视窗—高级德语教程2(学生用书)》(教材),第三作者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4年1月;
(7)《文化视窗高级德语教程2(教师手册)》(教学参考书),第二作者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4年12月。
4.研究项目
级别 |
项目名称 |
项目号 |
署名 |
项目来源 |
时间 |
国家级 |
国外重点智库“一带一路”舆情监测报告 |
17VDL005 |
7 |
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|
2017.10-2019.10 |
省部级 |
中德语言学交流 |
05JA740007 |
3 |
教育部 |
2005.12-2010.12 |
校级 |
德国智库与媒体关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及中德合作潜能的观点分析 |
TS04-1 |
1 |
科研处 |
2019.05- |
校级 |
跨文化团队忠诚与信任的交互作用研究 |
14YB20 |
1 |
科研处 |
2015.01- |
校级 |
中国与德国制造业创新体系比较研究 |
73100045 |
2 |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办公室 |
2009.3-2010.10 |
横向 |
成都市国别合作园区总体发展战略研究 |
18HX049 |
6 |
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|
2018.8-2019.8 |
横向 |
境外卫星通信行业发展现状及政策调研 |
19HX062 |
10 |
中交星宇科技有限公司 |
2019.7- |
5. 学术活动:近几年参加学术会议并作会议报告(节选):
编号 |
会议名称 |
举办方 |
会议类型 |
报告题目 |
时间 |
1 |
2019年跨学科视域下中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 |
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 |
全国性学术会议 |
认知视域下德国主流媒体“一带一路”相关报道分析 |
2019-11-22 |
2 |
“语言的文化性和文化的语言性”德语语言文学国际会议——洪堡国际研讨会暨“文学之路”年会 |
同济大学德语系 |
国际会议 |
Kritische Metaphernanalyse von Berichterstattungen in Bezug au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(BRI) am Beispiel von "Süddeutsche Zeitung"(德语报告:以德国《南德意志报》为例对德国“一带一路”相关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) |
2019-09-25 |
3 |
2019北京洪堡论坛 |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|
国际会议 |
Metaphern in den Berichterstattungen in Bezug auf die Neue Seidenstraße Initiative (BRI) in FAZ(德语报告:德国《法兰克福汇报》涉及“一带一路”报道中的隐喻) |
2019-09-21 |
4 |
2019第11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 |
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 |
国际会议 |
德国《法兰克福汇报》“一带一路”相关报道的隐喻分析 |
2019-11-02 |
5 |
第十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 |
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 |
国际会议 |
基于访谈隐喻分析看中德员工 的“信任”与“尊重”理念 |
2017-10-21 |
6 |
“文学、语言和媒介中的传记语体”——2017《文学之路》国际学术研讨会 |
《文学之路》编辑部等 |
国际会议 |
Metaphern zur Charakterisierung von Vertrauen in Interviews mit Mitarbeitern aus Chinesisch-Deutschen interkulturellen Teams(德语报告:对中德跨文化团队员工访谈中关于“信任”的隐喻研究) |
2017-10-13 |
7 |
2017北京洪堡论坛 |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、德国洪堡基金会 |
国际会议 |
基于访谈看重的员工的尊重理念如何在相关隐喻中得以体现 |
2017-09-16 |
8 |
2016上海洪堡国际研讨会 |
同济大学德语系 |
国际会议 |
跨文化研究的可持续性——通过日耳曼学与不同学科的融合 |
2016-09-23 |
9 |
德国语言与文化中的陌异感 |
北京理工大学德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|
两国间双边学术会议 |
中德跨文化团队的互动活力研究 |
2016-09-17 |
10 |
2016北京洪堡论坛 |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德国洪堡基金会 |
国际会议 |
从中国视角探究生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|
2016-09-18 |
11 |
亚洲日耳曼学大会 |
韩国日耳曼语言文学学会 |
国际会议 |
中德语言中关于信任的隐喻对比研究 |
2016-08-22 |
12 |
近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史文献发掘与研究 |
厦门大学中文系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|
国际会议 |
德国汉学家佛尔克对阳明心学的介评 |
2015-11-05 |
13 |
中国认知语言学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|
中国认知语言学会 |
国际会议 |
质性访谈的隐喻研究 |
2015-09-25 |
14 |
北京洪堡论坛2015 |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、德国洪堡基金会 |
国际会议 |
阳明心学与德国汉学 |
2015-09-19 |
15 |
第十三届国际日耳曼学会世界大会 |
国际日耳曼学会IVG |
国际会议 |
Synergiepotenziale in (chinesisch-deutschen) interkulturellen Teams(德语报告:论中德跨文化团队的协同作用潜能) |
2015-08-23 |
16 |
德国高校跨文化研究联合会年会 |
德国高校跨文化研究联合会(IKS) |
国际会议 |
Kulturelle Faktoren von Commitment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Mitarbeiter(德语报告:中德员工忠诚度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) |
2014-05-23 |
17 |
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nference 2014 (2014国际跨文化商务大会) |
奥地利上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 |
国际会议 |
Cultural Fa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Culture(英语报告) |
2014-05-1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