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个人简介
王正浩,讲师,博士。
二、教育背景
2004.9-2008.7,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;
2008.9-2011.6,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,获文学硕士学位;
2012.12-2017.11,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奖学金,就读于柏林自由大学哲学与人文学院德语近现代文学专业,获哲学博士学位,论文指导老师:Prof. Dr. Hans Richard Brittnacher
三、海外经历
2009.8 - 2009.9,德国图宾根大学(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暑期夏令营奖学金);
2009.10 - 2010.3,德国波恩大学(浙江大学-波恩大学硕士生交流项目);
2010.10 - 2011.3,德国柏林自由大学(柏林自由大学硕士生交流项目)。
四、工作经历
2010.10 - 2011.6,参加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,于德国柏林卡尔·冯·奥西茨基文理中学任中文助教;
2011.9 - 2012.7,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工作,负责985工程三期“跨文化研究”项目和“中国学”硕士项目;
2012.10 - 2013.9,参加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,于德国柏林洪堡中学任中文助教。
五、主要讲授课程
基础德语 I,金沙js6038德语系一年级必修课;
基础德语 II,金沙js6038德语系二年级必修课。
六、科研成果
论文发表 |
1. 国、家与存在意识 – 卡夫卡的《小寓言》之解析。载: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增刊),2010年第1期; 2. 完美抑或救赎 - 析祖尔策小说《完美的侍者》中的主体问题。载:《主体话语批评》,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7年12月。 |
翻译出版物 |
1. 《罗伯特·瓦尔泽与主体话语批评》:浙江大学出版社, 2011(部分参与); 2. 《四川好人》:贝尔托特·布莱希特著。北京:光明日报出版社,2013; 3.《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》:史蒂芬·茨威格著。北京:光明日报出版社,2013; 4.《没有旋律的年代》:彼得·韦伯著。上海:上海译文出版社,2014。 |
参与科研项目 |
1. 罗伯特·瓦尔泽小说中的主体话语批判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,2006; 2. 柏石曼的中国古建筑及景观艺术研究,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,2007; 3. 瑞士当代文学译介与研究,瑞士文化基金会、柏林文学研究会,2009; 4. 欧洲新移民研究,浙江大学985工程三期跨文化研究,2012; 5.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,浙江大学985工程三期跨文化研究,2012。 |
会议交流 |
1. 2011年6月3-5日,于杭州参加“知识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”国际研讨会,报告题目为《柏林·亚历山大广场中的权力结构与知识结构》; 2. 2012年10月8-9日,于德国柏林参加“文学与图像性”国际研讨会; 3. 2015年5月30日,参与杭州“主体话语批评”学术研讨会,提交会议论文《祖尔策小说《完美的侍者》中的主体问题》; 4. 2015年12月5日,于德国柏林参加“E·T·A霍夫曼”学术研讨会; 5. 2016年7月13日,于德国柏林参加“布莱希特”学术研讨会; 6. 2017年12月23日,于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参加“文学与文化技术”学术研讨会,报告题目为《彼得·施塔姆小说“阿格尼丝”中的书写问题》。 |